
窃蛋龙化石
河源最早发现恐龙化石是1971年,大量出土恐龙蛋化石则是1996年,现市博物馆收藏恐龙蛋化石已达3000多枚,数量居全国第二。1999年7月23日在市区黄沙大道右侧首次发现恐龙骨骼化石,至今已发掘出7具恐龙骨 骼化石 。 是当今世界上少有的既有"龙"又有"蛋 "的地方 。 权威杂志《化石》称河源市为"南国古生物宝库" 和 "南国恐龙之乡"。
早在新石器晚期,连平县就有人类在居住,现存有新石器时期的古人类山岗遗址13处 。收集新石器标本100多件 ,以及各朝历代的文物一大批,离县城1公里多的黄潭寺古人类山岗遗址,风证了连平县悠久历史。连平境内发现的 古墓有13处,南宋丞相文天祥二女墓前仍存有明清所立碑刻。 连平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贤能辈出,曾出现过出类拔萃的名士显宦,如明代农民起义领袖陈万,第一任州官牟应受,清代的“一门三代四督抚”的颜氏家族,引为美谈的“父 子进士,叔侄同榜”的何氏科甲世家,少年史学家练恕等。
和平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 斗争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0年)开始,和平县的先民们为改造、利用自然,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根据县博物考古资料,发现新石器时代至秦朝的遗址150多处;春秋时期古墓群3处;南朝古墓群9处;出土许多珍贵文物。其中春秋铜钱,晋代虎子、南朝鸡首壶、金钗等是省内少见的最完整 文物之一。明清时期的古寺庙、桥梁、亭、楼、阁、塔、等地上文物都有保存 。在近代, 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是抗日老区和游击区。此外,50万年前的“冰川”遗存中的“冰臼”群,在县内发现七处,其中海拔300多米的李在“冰川”奇观,为省内罕见。还有李田仙岩、风动盘石、小武当山和温泉80多处等自然遗迹。

相关新闻:

河源发现恐龙骨骼化石
河源目前成为世界上少数既拥有恐龙蛋化石,又拥有恐龙骨骼化石的地区之一,市民林德如不久前的一个偶然发现,圆了河源人同时拥有恐龙蛋和恐龙骨骼化石的美梦。
1999年7月23日中午,市民林德如在源城区东埔高塘黄沙村黄泥山中发现几块散落的骨骼化石,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接报后,讯速向市委、市政府汇报。

7月24日上午,河源市委书记杨华维陪同考古专家到现场考察,听了专家意见后,当即提出了关于挖掘和保护化石的意见,还当场批了5万元,作为保护和挖掘化石的启动资金。当天下午,市委制定了现场保护方案。

8月15日,化石标本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世界著名恐龙化石研究专家董枝明先生鉴定确认:河源这次发现的恐龙化石是距今约7000万年前的小型肉食兽脚类恐龙骨骼化石。河源市自1996年3月发现第一颗恐龙蛋化石以来,到目前为止共已挖掘恐龙蛋化石109窝1068枚(居全国第二),现又发现恐龙骨骼化石,打破了“有蛋无龙、有龙无蛋”的常规。这不仅为晚白垩纪恐龙的分布、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同时也为河源增添了新的旅游资源。
9月4日,河源又发现龟鳖类动物化石。
河源发现龟鳖类动物化石
继恐龙骨骼化石的惊人发现之后,河源古脊椎动物再添新族。1999年9月4日,河源市发现龟鳖类动物化石。 据正在河源指导恐龙化石发掘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吕尹昌鉴定,这是白垩纪晚期的龟鳖类动物化石。它可能是一只陆相龟,是与已发现的恐龙同期生活的古脊椎动物,距今约7000多万年。化石是在一推土工地发现的,发现者是一名叫黄来通的农民。当天上午,他将一块“怪石”送到市博物馆。吕尹昌断定是一块龟鳖类动物化石。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当天又从工地找到另一块长80厘米、宽50厘米的化石。吕尹昌介绍说,龟鳖类化石在国内并不多见,像这样大的化石就属于罕见了。
发现此类化石,为白垩纪晚期动物分布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直接丰富了河源的旅游资源。下图为龟鳖类动物化石

|